辽源交流组

保险|2017年,为什么还要到香港买保险?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不,不夸大,给你几个2017年到香港买保险实实在在的理由。



随着银联卡缴费通道被禁,过去几年被炒得火热的香港保险慢慢恢复了“理性”。外管局严格限制外汇流出、大额储蓄保单无法顺利出海、银联卡无法继续缴纳续期保费等若干原因,导致了2017年伊始香港各大保险公司保费规模同比骤减,昔日认证中心“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壮观景象已经不再。


大家可能会问:2017年的香港保险还值不值得买?


答案是:因人而异。如今,购买香港保险在各种政策的影响下变得“困难重重”,而具不具备突破这些“阻碍”的能力,往往就成了适不适合购买香港保险的第一条要求。不过,越有难度的事情,往往就越有去做的价值。理性的消费者会综合方方面面的因素,去选择一个最优的决策。


今天的文章,我们既不,也不夸大,结合香港保险产品设计的形态,以及近期的新政策,实实在在与大家聊一聊,2017年,我们为什么还要去香港买保险。

01

香港保险产品

价格优势明显


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保险行业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良好的经营环境也给了香港保险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相较于内地保险,香港保险产品的价格优势非常明显,这一点从产品的成本费用方面已经很容易体现:


死亡率、重疾发生率:香港的发生率仅为内地的70%左右,一方面由于选择到香港投保的投保人普遍有较高的生活品质,身体更加健康;另一方面由于有诉讼风险,身体不健康的投保人一般不敢冒险到香港带病投保,减少了香港保险很大的逆选择风险。


税率:香港的企业税率非常低,相较于内地25%的所得税,香港的所得税仅为16.5%;2016年内地保险业实施“营改增”之后,5%的营业税改为6%的增值税,保险公司所有的投资收益均需缴税,进一步加重了寿险公司的赋税,而香港没有任何增值税与营业税。


退保率:内地寿险代理人职业的入职门槛极低,代理人素质参差不齐,误导销售严重,部分公司保单前期退保率较高,给保险公司造成的退保损失需要靠提升保单定价来分担;香港保险业发展成熟,保单前期退保率低,且保单没有最低现金价值要求,对于不退保的投保人定价更公平。


市场竞争度:香港地理面积仅2,754 平方公里(北京市16,411 平方公里),却有160家国际保险公司经营业务,几乎所有的国际知名保险集团都在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或地区管理总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没有价格优势的产品在香港保险市场上很难有生存空间。


更低的死亡与重疾发生率、更低的企业税率、更低的退保率、更自由的市场竞争环境,都为香港保险的价格优势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所有看上去“更便宜”的内地保险产品,对比参照的香港保险一定不是同类产品,是有误导倾向的对比销售手段(如,用不含身故赔偿责任的内地重疾险对比包含身故赔偿的香港重疾险,或用不分红的内地保险产品对比同样保额有分红的香港保险产品)。




02

重疾险有分红,

合理应对通货膨胀


香港重疾险「有分红」这一特点,在我看来是香港重疾险最大的优势,没有之一。随着货币的增发,任何一种货币都是在逐渐贬值的,我们先来看一下过去37年来人民币的通货膨胀率情况:



按照上面的数据算下来,37年间,人民币的通货膨胀高达6倍。而且,这种按照物价计算出的通货膨胀率,实际上并没有反应出近年来人民币增发所引起的购买力下降,因为房价的上涨是不计入CPI指数的。如果看一下最近几年广义货币M2的增长情况,就一目了然(广义货币M2自2000年以来增长了十倍还多):



一份重疾险如果不带分红,保额将一直维持在同一个水平上,根本无法抵御未来的通货膨胀。今天购买的一份保额足够的重疾险,到了30年-40年后发生理赔时,所拿到赔款的购买力已经缩水3-5倍,可以说这样的保险是毫无意义的。


而香港重疾险由于分红的存在,可以有效抵御未来的通货膨胀。以香港某热销重疾险为例,0岁的小男孩投保10万美金保额,在未来发生理赔时,包含分红的预期赔偿将为:


20岁时:13.0万美金;

30岁时:15.6万美金;

55岁时:28.4万美金;

65岁时:36.6万美金;

80岁时:104.3万美金。


能抵御通货膨胀,这样的重疾险才有购买的意义!


或许有的朋友会说,分红只是预期,是不确定的,并非保证。


然而,随着2017年香港GN16的实施,所有香港保险公司必须要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披露过往分红保单的实际实现率。大家可以到各家公司的网站上去查阅,除了某两家公司以外,其余公司的红利实现率大多在85%以上,更有部分公司是年年100%达成。


所以,香港重疾险的分红可不是说着玩玩儿,是实实在在能抵御通胀的好东西。

03

定期保单转换权益,

小成本锁定终身高保额


一直以来,业内都有质疑香港保险“重储蓄、轻保障”的声音。2017年,已经有香港保险开始面向内地居民销售不加费的定期重疾险,而且还带有内地定期保单中极少有的「保证转换权益」(Conversion Privilege):于指定时期内可保证将此定期保单转换为一份终身保单,而无需提交任何健康声明。



这种带有「保证转换权益」的定期保单为投保人的保障方案带去了更多元化的选择。它的优点包括:


定期重疾的前期保费较终身重疾便宜很多,可在投保人刚刚工作、经济收入不稳定的时期,大大减轻投保人的经济压力,以有限的保费支出,换得足额的重疾保障;


同时,保单所拥有的「保证转换权益」,可以使投保人无需担心身体健康情况转差而失去保障,保证了终身的重疾保障覆盖;


「保证转换权益」的特点,更为投保人提供了选择未来保险市场上最新重疾产品的机会(通常新的保险产品会较现有产品更有优势)。


04

货币依旧增发,

人民币长期贬值压力不减


最近几年,大家一定都有一个同样的感觉,那就是:钱越来越不值钱了。


2016年,全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3%,达到155万亿,人民币大量增发。银行所给出的住房贷款就是货币增发的源头,2016年住房贷款占新增贷款的比率高达45%。可以看到,北京房价的增长曲线与M2的增长曲线几乎是重合的。



3月5日,,2017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为12%,货币继续大量增发;3月17日,北京出台“史上最严”的房屋限购政策,其余热点城市也开始跟进,开始对三四线城市的房产“去库存”。随后,平静了一段时间的楼市迎来了新一轮的“疯狂”,政策刺激果然迅速见效。

引用最近很火的一句话:经济在“脱实向虚”的路上越走越远了……



人民币大量增发,自然会造成人民币购买力的下降,这一点的对内体现是通货膨胀,对外体现就是货币贬值。


2016年,的外汇储备缩水3,198亿美元,更在2017年跌破了3万亿美元的大关,刨去其中约1/3的非流动外汇资产,用来“稳汇率”的弹药已经不多,人民币的贬值压力一直很大。只不过,央行动用了一些非常严苛的“外汇管制”手段,将大额人民币锁住在境内,这才“稳定”了人民币的汇率。不过,但凡是有一点金融学知识的朋友,都知道“人无贬基”只是目前外汇管制下市场所展现出的一种假象。


凡是泡沫,就总有一天要破的,但目前来看,应该不是在2017年。种种迹象已经表明:2017年的房市会继续上涨。虽然聪明的你知道现在的楼市是一个巨大的泡沫陷阱,但是目前只有房子的增值能赶得上M2的增长速度。


因此,在2017年,只有两样东西最值得投资:有升值潜力的房子,以及外币资产。对于那些还没有房产的,建议优先去配置一套房产,不要妄想一步到位,根据经济实力量力而行;对于那些有房产的,按照“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的原理,建议不要把手头的现金继续换为价格高昂的“首付”,根据自身需要适当配置一些香港保险作为海外资产总是有益无害的。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香港保险科普(ID:BAOXIANKEPU),作者精算师Alex。

正文结束

个人微信交流:lixiangjiaGO



后台回复关键字获取更多干货

回复“带病投保”:保险|带病投保,能不能赔?


回复“续交保费”:《香港账户续交保费流程是怎样的呢?》


回复“保单风险”:《香港保险“保单无风险”是怎么回事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