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交流组

你觉得P2P是个坏东西的理由是什么?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首先,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测试。

  
如果你的朋友介绍你投资P2P金融产品,你的反应是什么?
  
风险是如此之高,以至于所有的P2P都不是基于频谱的。
  
  B 预期年化收益有6%,不错,先投个10万块再说。
  
  C 我想投,不过这个平台安全吗?安全吗?安全吗?
  
  这三种是我经常遇到的三类P2P投资心理,姑且我们把A选项称为爱谁谁投派,B选项称为不闻不顾派,C选项称为担惊受怕派。
  
2012年,P2P在线贷款开始进入每个人的视野。余额宝诞生于2013年,它依托支付宝,操作方便,门槛低,处理费零,随时可用等特点迅速占领了互联网财务管理市场,人们对互联网财务管理的接受程度也在缓慢提高,P2P在线贷款作为一种网络财务管理也在缓慢普及。
  
然而,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公众对以余额宝、利开通等货币基金产品为代表的互联网财务管理方法的接受程度很高,但在P2P方面,它的色彩发生了变化,有三种投资心态。为什么?
  
以下是三大流派的精神独白:
  
  爱谁谁投派:没看到P2P跑路的新闻满天飞,指不定哪天轮到这家公司了,这个行业就是个坑,谁爱跳谁跳吧。
  
  担惊受怕派:P2P投资比银行理财的收益要高,现在身边也有一些朋友在投,应该不会跑路吧,不会这么倒霉吧我,这么多公司偏偏这个出问题?
  
不管是什么势力:股票基金什么市场不好,其他我不知道多,这个操作很方便,投资投资,想做这么多。
  
这三种心理,无论是敢投资还是不信任,都让我很害怕。作为一个拥有四年P2P投资经验的投资者和实践者,我有幸经历了这个行业的快速变化。我看到了P2P公司的日益分化和进步。就行业而言,整个行业的风险正在缓慢下降,但不幸的是,普通投资者对P2P的心理接受和认知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该行业的迅速发展与公众对P2P的肤浅认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导致了网络金融界投资者“无知”的巨大代价。
  
  Why?
  
早年,大量肆无忌惮的P2P公司以P2P的名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欺诈公司和经营公司层出不穷。他们吞噬了公众对新兴产业的一小部分信任。
  
  骗人的套路都是差不多的:线上加息和优惠层出不穷,10%、15%的年化收益率简直见怪不怪,在行业发展的最初阶段,甚至出现了年化收益率达20%、30%的产品,疯狂程度不得不令人唏嘘;而线下推广的惯用伎俩更是被人熟知,还记得小区公园门口那些拿着传单四处发放的工作人员吗?或许是几个小礼品,或许是一桶油,就把大爷大妈哄的团团转。当这些中老年人将信将疑拿出手中的养老钱,这些公司便知,鱼儿已经咬住诱饵。
  
  放长线才能钓大鱼,不管是何种推广方式,他们在起初几个月会按照约定的收益返现,等投资人看到回报时,销售人员再推波助澜鼓动其增加投资金额。一步一步,种种利诱让本金滚雪球式进入不法平台的口袋。起初投资的一万元、五万元,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的变成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等这些公司敛钱差不多了,便拍拍马屁,带着钱人去楼空。
  
  恶犬咬人潜逃,新闻大肆报道,留下的是更多的人对于行业的猜疑和不信任。
  
  而低信任度的一个不争的恶果是,那些资质较好的P2P平台也被投资人所“绑架”,为了赢得更多投资人的信任,整个行业都很难摆脱刚性兑付的怪圈。
  
  美国P2P网贷平台Lending Club可谓是P2P公司的鼻祖,其最初创立的理念是打造一种全新的金融理财产品,即个人借贷(peer-to-peer),平台把把个人借贷债权在平台上发售,而投资者可以根据平台提供的信息决定投资与否,并可以从中获得借款利息。在这个过程中,网贷平台充当的是信息中介的作用,只负责信息的传递和在平台上撮合双方,但并不承担投资人能够保障本息,这其实对做此项投资的投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投资人需要有风险辨别和风险承担能力。
  
当这种模式进入中国时,它变成了一个“美好的愿望”。事实上,大量的投资者不符合这一要求,我们只记得方便和快捷,却不记得防范风险。从一些网络金融公司业务发展和变化的轨迹来看,这一矛盾是非常突出的。例如,在成立伊始,DIFN就借鉴了LC的模式,在平台上提出了不同的个人主张,并提出了投资者需要自己识别和投资的风险暗示。但不久后,该模式被迫离线运行,有业内传言称,坏账率过高,投资者不买入。
  
  投资人的心理其实很简单,我在你这投钱,我亏了你就有责任。股票亏钱没什么人到证监会闹事,而在P2P平台或者是银行投资亏钱就是对方的责任,这是很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们的共同逻辑。这种情况却逼的中国的P2P公司想出了另外一招。
  
资本和利益的担保已成为行业内的一个不事先通知的公共秘密。尽管您不能公开声明,但您通常可以看到在平台上的各种语句,这些语句向您自己添加了信用,例如与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进行合作。(然而,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也有很多逃跑的机会),并且平台准备有充分的风险准备金,这些花式配方的子文本仅仅是指投资者“"资本和利息保护"的最终结论”。事实上,大多数兼容的平台都是一样的。
  
  有趣的是,中国特色的P2P公司得以成活,而那些最初抱有“美国梦想”的P2P公司却大面积死掉,经过第一轮厮杀过后,仍然坚持走美国模式的P2P公司已经为数不多,或者多多少少也做了一些技术改良。投资人投资能力成长慢,无奈的平台只能靠提升资深技术水平帮这些“不负责”的投资者筛选标的了。
  
正如许多P2P公司宣传的那样,互联网金融带来了财务管理懒惰的时代,手机移动,金钱可以产生金钱。懒惰的人太多了,那些不成熟的投资理念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无论是等待资金,还是害怕投资,都是大公司头疼的问题,但面对当前的市场形势和分割行业蛋糕的重要时刻,平台不能等待投资者更加理性和成熟,只能从风险控制的层面思考寻找途径,都要寻求公司的长远发展。它还为投资者争取最稳定的幸福。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