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交流组

2018年,你为什么还要去香港买保险?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随着银联卡缴费通道被禁,过去几年被炒得火热的香港保险慢慢恢复了“理性”。加上外管局限制外汇流出、大额储蓄保单无法顺利出海、银联卡无法继续缴纳续期保费等若干原因,导致了2017年,总体香港保险热销的消息都减少了非常多。

     2017年前三季度香港保险业临时统计数字。香港保险业2017年前三季度的毛保费总额(寿险+产险)为3,632亿元(港币,下同),与2016年同期比较上升11.0%。

      内地访客新造保费405亿元,同比下降17.2%,占香港个人寿险业务总新造保费的34.7%,较2016年全年的39.1%有明显下降。

     内地访客的新单业务标准化保费虽有些许下降,但是保单数量却增加近13%。说明内地访客数持续增长,只是面向的客户群体是更多的中低资产客户,所以保费水平略有下降,这对于内地市场绝对不是坏消息。

大家可能会问:2018年的香港保险还值不值得买?


答案是:因人而异

   如今,购买香港保险在各种政策的影响下变得“困难重重”,而具不具备突破这些“阻碍”的能力,往往就成了适不适合购买香港保险的第一条要求。不过,越有难度的事情,往往就越有去做的价值。理性的消费者会综合方方面面的因素,去选择一个最优的决策。

   今天的文章,我们既不鼓吹,也不夸大,结合香港保险产品设计的形态,以及近期中国的新政策,实实在在与大家聊一聊,2018年,我们为什么还要去香港买保险。

香港保险产品价格优势明显

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保险行业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良好的经营环境也给了香港保险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相较于内地保险,香港保险产品的价格优势非常明显,这一点从产品的成本费用方面已经很容易体现:

    死亡率、重疾发生率:香港的发生率仅为内地的70%左右,一方面由于选择到香港投保的投保人普遍有较高的生活品质,身体更加健康;另一方面由于有诉讼风险,身体不健康的投保人一般不敢冒险到香港带病投保,减少了香港保险很大的逆选择风险。

     税率:香港的企业税率非常低,相较于内地25%的所得税,香港的所得税仅为16.5%;2016年内地保险业实施“营改增”之后,5%的营业税改为6%的增值税,保险公司所有的投资收益均需缴税,进一步加重了寿险公司的赋税,而香港没有任何增值税与营业税。

     退保率:内地寿险代理人职业的入职门槛低,代理人素质参差不齐,误导销售严重,部分公司保单前期退保率较高,给保险公司造成的退保损失需要靠提升保单定价来分担;香港保险业发展成熟,保单前期退保率低,且保单没有最低现金价值要求,对于不退保的投保人定价更公平。

     市场竞争度:香港地理面积仅2,754 平方公里(北京市16,411 平方公里),却有160家国际保险公司经营业务,几乎所有的国际知名保险集团都在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或地区管理总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没有价格优势的产品在香港保险市场上很难有生存空间。 

     更低的死亡与重疾发生率、更低的企业税率、更低的退保率、更自由的市场竞争环境,都为香港保险的价格优势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所有看上去“更便宜”的内地保险产品,对比参照的香港保险一定不是同类产品,是有误导倾向的对比销售手段(如,用不含身故赔偿责任的内地重疾险对比包含身故赔偿的香港重疾险,或用不分红的内地保险产品对比同样保额有分红的香港保险产品)。

重疾险有分红,合理应对通货膨胀

   香港重疾险「有分红」这一特点,在我看来是香港重疾险最大的优势,没有之一。随着货币的增发,任何一种货币都是在逐渐贬值的,我们先来看一下过去37年来人民币的通货膨胀率情况:

    按照上面的数据算下来,37年间,人民币的通货膨胀高达6倍。而且,这种按照物价计算出的通货膨胀率,实际上并没有反应出近年来人民币增发所引起的购买力下降,因为房价的上涨是不计入CPI指数的。如果看一下最近几年中国广义货币M2的增长情况,就一目了然(中国广义货币M2自2000年以来增长了十倍还多):

   而香港重疾险由于分红的存在,可以有效抵御未来的通货膨胀。以香港某热销重疾险为例,0岁的小男孩投保10万美金保额,在未来发生理赔时,包含分红的预期赔偿将为:

20岁时:13.0万美金;

30岁时:15.6万美金;

55岁时:28.4万美金;

65岁时:36.6万美金;

80岁时:104.3万美金。

能抵御通货膨胀,这样的重疾险才有购买的意义!

或许有的朋友会说,分红只是预期,是不确定的,并非保证。

然而,随着2017年香港GN16的实施,所有香港保险公司必须要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披露过往分红保单的实际实现率。大家可以到各家公司的网站上去查阅,除了某两家公司以外,其余公司的红利实现率大多在85%以上,更有部分公司是年年100%达成。

所以,香港重疾险的分红可不是说着玩玩儿,是实实在在能抵御通胀的好东西。

货币依旧增发,人民币长期贬值压力不减

最近几年,大家一定都有一个同样的感觉,那就是:钱越来越不值钱了。

2016年,全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3%,达到155万亿,人民币大量增发。银行所给出的住房贷款就是货币增发的源头,2016年住房贷款占新增贷款的比率高达45%。可以看到,北京房价的增长曲线与中国M2的增长曲线几乎是重合的。

    2017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为12%,货币继续大量增发;3月17日,北京出台“史上最严”的房屋限购政策,其余热点城市也开始跟进,开始对三四线城市的房产“去库存”。随后,平静了一段时间的中国楼市迎来了新一轮的“疯狂”,政策刺激果然迅速见效。

引用最近很火的一句话:中国经济在“脱实向虚”的路上越走越远了……

以第一大经济体减税的大势所趋,创造全球性美元资本回流美国,压力超大

    2017年12月24日,全球圣诞节前夜,特朗普总统签署了从2018年起美国实施大减税1.4万亿美元法案。美国大减税方案是:把企业所得税从35%降低到20%,允许企业主从企业收入中扣减20%。该法案将把已婚夫妇的标准抵减额从1.2万美元提高到2.4万美元。但对个人的减税条款将于2026年到期,而公司减税将成为永久性的。这表明特朗普政府税改取得参众两院的立法程序通过,进入实质性税改实施阶段。

   这是上世纪、本世纪近百年以来美国最大规模的减税计划,也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减税行动。减税是企业家和投资者的兴奋点,将大大刺激美国的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致全球资本积聚到美国本土。2018年,是美国减税、缩表、加息“三核”叠加齐发之年,将抽回美元超过3万亿美元之巨,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货币大行动,占全球货币市场61%的美元之举,决定2018年全球经济上下的大势所趋……

    中国是当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因为很多美国的跨国企业都落户在中国,他们迁回美国就意味着要抛掉人民币买入美元,会加速。随着10月份美国“缩表”计划开始实施,美元的价值也将得到大幅提升,的压力空前加大。目前欧洲经济也呈现复苏的态势,货币政策可能开始逐步收紧,欧元升值也将压力传导至人民币。中国经济正处于“稳增长”“去杠杆”的阶段,经济增长还没有触底,货币政策还将保持稳健的态势,预期已经逐步累积。


   人民币资产价格的下降,使中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提高,拥有的财富也会减少,也影响部分企业的偿债能力,长期来看可能使中国经济发展势头放缓甚至走弱。囿于人民币在海外不能自由流通、不能自由兑换,人民币进入SDR之后依然势微,无法撑起人民币向上的力量和全球拥有货币市场的占有率。


美元是一种占全球货币市场61%的第一大货币。美元就是全球货币的大势所趋。

    2017年6月末,人民币占全球货币1.89%的市场份额,更重要的是进入国际SDR货币篮子之后,人民币依然不可全球流通、全球兑换、全球来支付使用。

    2017最后一个季度、进10月中旬,美元指数回到93—94左右,已经从最低90上下点开始回头,再加上美国“加息、缩表、减税”三策施压,美元回流美国已经成全球的大势所趋。

    中国央行于9月30日宣布、决定自2018年起实施降准。即对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以及农户生产经营、创业担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助学等贷款增量或余额占比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实施定向降准政策。此“定向降准”为,2017年底上述贷款余额或增量占比达到1.5%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在基准档基础上下调0.5个百分点;占比达到10%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在基础上下调1.5个百分点。

   这说真实明中国经济成本、使用人民币成本真谛的确高企,有降低货币成本的必要性与发展的重要性。更何况全球第一超级经济体美国2018年具有:加息、降税、缩表的三重跌加的进攻性战略和实践。中国人民币“定向降准”已经整装待令、未雨绸缪……迎接全球第一大货币美元:加息、减税、缩表的前不见古人。

                                



个人及家庭保障方案设计


美元资产配置规划

免费获取香港保险产品计划书

了解赴香港投保流程

欢迎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